在古典與AI交界之間的凝視與震盪!高美館年度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盛大開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年度國際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Von Wolfe: The Garden Fortress)即日起盛大開展,展期一路延續至2026年4月19日。這是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首次於亞洲舉行的大型回顧展,亦是他跨越二十年創作旅程的集中呈現:從早期以跨文化拼貼顛覆藝術史的趣味探索,到近年以AI與油畫共創的人機新語法,全展集結逾六十件作品,無疑是一場橫跨古典、現代與未來的視覺思想實驗。
.jpg)
【品味風】作為觀眾走入展間時立即感覺到,這並非一場單純陳列作品的展覽,而是一個正在運作、跳動、呼吸的思想場域。沃爾夫不僅來自藝術世家,更受過哲學訓練,作品背後總帶著濃厚的提問與推敲。站在畫前,一種熟悉與陌生同時襲來:那些你以為熟悉的藝術史名作、那些曾在課本中出現的古典姿態,如今卻以全然不同的語彙向你靠近。
.jpg)
而《花園堡壘》特展正以三大篇章,帶領觀者經歷一次意識的演化:從古典,到現代,再到 AI 時代的新文藝復興。
第一展區:在畢卡索與浮世繪之間,跨文化錯位中的觀看驚喜
走入第一展間,眼前的畫面會讓人微微停頓兩秒:畢卡索的立體派結構,卻搭配浮世繪式的扁平線條與色塊,兩者明明被視為「東西方藝術史最遙遠的兩端」,卻在沃爾夫的筆下相互交談。

18世紀時日本浮世繪傳入歐洲後,影響了馬內、莫內、梵谷等藝術家,但「畢卡索」卻並未在其中。沃爾夫便由此提出一個大膽又帶點幽默的假設:因此,畢卡索的立體派早年便受浮世繪啟發,他的作品會變成什麼模樣?看著畫作,讓【品味風】好像真的看到一種「另一種可能的藝術史」。就是──輪廓被切割成幾何面,卻保有浮世繪柔軟的肌理;菊川英山與歌川國芳的構圖融入立體派語彙;東方與西方的距離被壓縮成兩條筆觸之間的張力。

展間裡特別能感受到沃爾夫創作中的「解構」精神。沃爾夫不追求讓兩者相容,反而保留彼此的突兀、差異與異質性。那種不調和反而成為美學的力量。而當畢卡索的形體語彙被植入秀拉的點描、馬諦斯的色彩、夏卡爾的夢境、馬列維奇的幾何抽象……觀者彷彿走入一座龐大、流動的「藝術史資料庫」,所有曾經被視為獨立的藝術語言,在此被重新打散、再組,變成一場視覺的協奏。

第一展區所呈現的,不只是沃爾夫創作的起點,更像是一段「藝術家如何成為藝術家」的養成記。你看見的其實也是自己對「美」的既有想像逐步被重新打開的瞬間。
第二展區:文藝復興的遺傳密碼,在歷史與想像之間重新建構名畫
第二展區以達文西為軸心,展開沃爾夫對文藝復興精神的再詮釋。沃爾夫以「名畫協奏曲」的概念重組經典,【品味風】發現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在問同一件事:「什麼是能跨越千年的圖像基因?」展間入口,以一幅如多重宇宙般的《創世》作為開場,畫面彷彿在告訴觀眾:經典並非單一血統,而是繁複交織的文化網絡。
.jpg)
走近作品《亞當與夏娃》,你會忍不住停下腳步,畫面中的身體似乎從植物的蔓延中生長出來,人體、果實、春泥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合而為一。那並不只是聖經故事的再現,而更像是一段探問生命源頭的寓言。作品中也穿插著對藝術史遺失片段的想像,於是你看到一幅既陌生又熟悉的臉孔,像是從古典記憶中被喚醒,但其實從未真正存在。


而莎士比亞、煉金術、神話與海底生物交織在另一幅畫作中,形成一種「文化夢境」。站在畫前,你甚至能感覺到一種正在流動的敘事,那不是定格的畫,而像是一場介於神話與潛意識之間的旅程。

這個展區最迷人之處在於:沃爾夫並非以顛覆為旨,他不是在「反藝術史」,而是在延續它、對話它、讓它再次發酵。作為觀者,你會突然意識到:原來古典是可以被重新激活的,它不是厚重的歷史,而是一組可以被重新編碼的文化基因。

第三展區:AI時代的「新文藝復興」,在演算與筆觸之間探索未來的靈魂
2022年起,沃爾夫開始以自己的創作訓練AI模型。他讓AI吸收他的筆觸、構圖、色彩語彙,然後與它展開一對一的「視覺對話」。當AI生成影像後,他再以油畫重新繪製,讓兩者融合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混合美學。這也是當代最前沿、最具爭議、也最令人著迷的創作方式。

你站在第三展間時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首先是筆觸溫潤、油彩厚度明顯,但畫面中的邏輯卻帶著機器思考的痕跡。其次是人物的眼神深邃得近乎超現實,像在人間與數據之間搖晃。最後是歷史典故與AI想像被縫合成新的敘事結構,那不是人類單獨能想到的畫面。


至於展名中的「花園」象徵伊甸園,也是創造的起源;「堡壘」則隱喻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裡的關鍵地位。同名作品〈花園堡壘〉中,一座古典花園環繞著量子AI超級電腦,這畫面令人震撼:柔軟與堅硬、植物與晶片、知識的萌芽與科技的力量在畫中相互牽引。

而當你走到一旁的影像裝置時,會看到AI生成的人物「彷彿甦醒」。他們細微的呼吸、眼神的流動、表情的未竟變化,都讓你分不清楚—,到底是機器在模擬生命,還是我們把生命投射給了它。
-1.jpg)
展覽之外:台灣與藝術、科技與歷史的交會
展覽最讓人動容的部分之一,是沃爾夫選擇將亞洲首次回顧展獻給台灣。他說:「AI 的核心晶片多由台灣製造,若沒有台灣,就沒有今天的AI。」作為觀者,你會在展場裡真切感受到,原來科技不只是看不見的運算,而是從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現代文化;原來藝術史並非只屬於歐洲,而是可以穿越海洋,在台灣的城市、森林、美術館中被重新書寫。
.jpg)
高美館的建築本身就像一座巨大的花園,而外圍的綠地加上光影穿透的立面,也成為沃爾夫構思展覽的靈感。他認為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想像力的容器,足以承接這場跨越歷史與未來的藝術對話。這場《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並非單純呈現藝術家三十年的創作,而是一場關於「觀看」的革命。而馮.沃爾夫所做的事,就是讓這個語言在古典、現代與未來之間持續對話。
.jpg)
當你離開展場,外頭的綠地搖曳、風聲流動,你也許會突然理解:那座「花園」其實是世界、文化與思想的源頭;而那座「堡壘」不是阻隔,而是守護——守護創造、守護自由、守護人仍然能在科技時代保有靈魂的能力。
【展覽資訊】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展覽日期|2025/11/15-2026/04/19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網站介紹|https://kmfapress.pse.is/87aw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