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開啟立陶宛與臺灣攝影藝術之交流對話

國立臺灣美術館即將迎來開春以來的展覽盛事,以雙展交流的形式推出由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所策劃之「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與國美館策劃的「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兩展將同時於明(9)日開展,開啟兩國關於攝影藝術創作及文化認同議題的深度對話。

羅穆豪達斯.波澤斯基斯 〈朝聖,第155號〉
1989 明膠銀鹽相紙 22.7 x 32.7公分(影像)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

兩館的跨國交流契機緣於兩國於疫情困境上的友情連結。然而,能順利促成展覽更重要的原因是,臺灣與立陶宛兩國於歷史情境與國際情勢有著十分相似的文化及政治處境,以及對於人道主義的信仰。

安塔納斯.蘇庫斯〈盲眼的小紅軍〉1962
明膠銀鹽相紙56 x 46.3公分 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

面對當前烏俄交戰所翻動的緊張局勢,曾奮力走出蘇聯鐵幕的立陶宛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且藉由各種外交舉措多方聲援烏克蘭,甚至將俄羅斯駐立陶宛大使館的街道名稱更名為「烏克蘭英雄街」,表達其對於自由和平的堅定信仰,以及致敬那些抵抗威權暴力的不凡英雄。

安塔納斯.蘇庫斯 〈大學路上的馬拉松跑者〉1959
明膠銀鹽相紙 57.4 x 38公分 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

在此國際情境下,此時推出由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所策劃之「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Uncoverings: The Search of Identity in Lithuanian Photography),以歷史的影像對照著當前時代的世界變局,別具深刻意義。展覽主題圍繞立陶宛的身分認同追索與相關文化議題,展出21位藝術家共87件作品,時序性地呈現立陶宛自1950年代至今的歷史進程與攝影發展。

勞拉.加布施蒂恩〈我該怎麼做才能讓獨角獸把頭靠在我的腿上?〉
2006 數位輸出80 x 54 公分 藝術家提供

為回應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本次所展出的攝影典藏及策劃議題「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國美館館內策展人賴駿杰以國美館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之攝影藏品為主,策劃之「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並邀請呼應此主題之青年藝術家,共展出15位藝術家的攝影及複合媒材作品。

陳順築 〈家族黑盒子—自傳〉1992
照片、相框、壓克力板、油漆、棉線、木料、檔案夾、相簿活頁、鏡子、老木箱、蠟、中藥、壓克力色料、報紙
64 × 39 × 23 公分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呈現臺灣當代藝術攝影自90年代以來的重要作品,從影像檔案的「覆寫」探討多重且複雜的文化認同議題,展出如陳界仁早期的數位影像作品、吳天章的影像裝置、梅丁衍使用老照片而編修的數位影像輸出等;加上青年世代藝術家面對「認同」的多元視角,以臺灣當代攝影藝術的當下境況,對話立陶宛所帶來的現代至當代攝影發展史。

吳天章 〈戀戀紅塵〉 1997
油彩、相紙、亮片、人造花、金蔥布160 × 220 × 13 公分 (含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藍仲軒〈莊敬自強〉2022無酸噴墨相紙、郵票
42 x 30 公分 藝術家提供

「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及「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將從4月9日起於國美館展出至7月3日,並於今年9月間巡迴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國美館期待透過兩館典藏及展覽觀點的對話交流,可以與立陶宛藝文機構建立深度且長遠的藝術連結,並展望未來彼此可以成為文化交流的長期夥伴,開展更多不同可能性的交流活動。

有關本次兩展精彩的展覽作品及相關教育推廣活動訊息,
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