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影像想像!臺南攝影家陳春祿創作生涯最完整大展:「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

你對攝影展的印象是什麼?一張張風景、人物或城市的紀錄?臺南市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將徹底顛覆大眾對攝影的既定印象,帶領觀眾走進充滿哲思的視覺世界,這也是臺南攝影家陳春祿創作生涯中最完整的一次大型回顧展。

藝術家陳春祿數十年來致力於觀念攝影的創新實踐,不斷挑戰傳統攝影框架,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豐沛活力。(南美館提供)

現年70歲的他,數十年來致力於觀念攝影的創新實踐,不斷挑戰傳統攝影框架,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豐沛活力。此次展覽邀請國家文藝獎得主、資深攝影家莊靈擔任展覽顧問,並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姜麗華教授主持「視覺文化脈絡下的陳春祿攝影美學」研究計畫,從藝術史與文化視角深度剖析其創作意涵。

臺南市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將徹底顛覆大眾對攝影的既定印象。

展覽呈現陳春祿近半世紀來五大系列代表作──《風》《冥色呼吸》《開天》《收藏童年》《廟可廟》。這些作品不只是攝影,更像是一場場影像與思想交織的連環夢,充滿哲學省思與文化寓意。每一件作品都像一則視覺寓言,引導觀者重新思考觀看與存在的關係。「錯中錯‧連環夢」展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趟深入影像靈魂的旅程。

臺灣攝影先驅如何從職人技術到當代藝術實踐

為了能對「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更清楚的了解,【品味風】將由臺南市美術館代理典藏部主任湛文甫帶領解說本次展覽在規劃時的構想及他對藝術家陳春祿的近距離觀察。湛文甫說:「本次展覽為攝影典藏研究展,陳春祿在攝影界很出名,因為他的工作室都在協助北美館輸出典藏等級跟展覽等級的作品。由於他擁有很好的黑白放映的技術,即便年紀70歲了,但因勤奮好學,因此順利成功的銜接上數位時代,所以藝術家陳春祿可說是成功的過度到了數位時代及現今的AI時代。」

陳春祿在攝影界很出名,因為他的工作室都在協助北美館輸出典藏等級跟展覽等級的作品。(南美館提供)

湛文甫說展覽談起「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的緣起,首先是美術館邀請長期做攝影研究及視覺美學的研究者的姜麗華老師先啟動了為期快一年的研究案。這段期間,姜麗華老師跟藝術家陳春祿密切的訪談,也請了無米樂影像工作室拍攝了紀錄片,然後我們的策展研究團隊也有再度訪問陳春祿,把未知的事情再梳理一下才完成了本次展覽。」

「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邀請長期做攝影研究及視覺美學的研究者的姜麗華老師先啟動了期快一年的研究案。(南美館提供)

至於展名稱為何是「錯中錯」?最主要是藝術家陳春祿在M展間「差異∞重複」中作品,使用了錯誤的顯影技法造成他新的視覺顯現,「一開始是失誤後面變強制失誤,結果後來就發現他的視覺表現有獨到性、有機性跟變化性。」至於主視覺採用多款黑膠唱片,便是啟發他創作的重要關鍵,因此,本次展覽主視覺才選這張作品。

從失誤中誕生的視覺新語言「錯中錯」

我們首先來到「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主視覺旁,湛文甫指著本次位於3樓展間的一張圖說,本次展覽有一個小小的符號;這圓形象徵陳春祿的攝影眼之外,還有很多作品是源自於他的黑膠唱片收藏。

「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觀看這些作品要有一些前提,他的很多作品都跟他的音樂有關係。

觀看這些作品要有一些前提,他的很多作品都跟他的音樂有關係。包括他直接從音樂方面來做靈感的發想,另外是從音樂現成物(黑膠唱片),然後音樂的歌星來做視覺的轉換。湛文甫認為陳春祿靈感的啟發,有不同層次的使用音樂性在視覺上面做出的變化,那也是他獨到美學的一種呈現方式。

陳春祿靈感的啟發,有不同層次的使用音樂性在視覺上面做這樣的變化,那也是他獨到美學的一個呈現方式。

眼前的個展場圖以黑膠唱片為底,共區分為KLM三個展間,湛文甫說從創作脈絡來說,大部分的展覽都會以創作時間順序來排列,它第一個是創作年代的話是K展間(「哲思∞啟蒙」),然後又回到M展間(「差異∞ 重複」),有一個過渡時期是L展間(「回憶∞復返」),但是因為它的創作史就是它的生命史,所以最後建議觀者可以從L展間開始走進陳春祿的創作世界。

眼前的個展場圖以黑膠唱片為底,共區分為KLM三個展間。

童年記憶與父子情感的絕妙視覺拼貼

首先我們走入L展間子題為(「回憶∞復返」),印入眼簾是藝術家陳春祿的珍貴收藏品。1956年出生於臺南的陳春祿,是家中么,他跟父親感情很好。湛文甫補充說:在這裡,陳春祿會告訴觀者他的創作都源自於個人的收藏,而他的收藏源自於他的童年。故在展覽櫃裡有陳春祿小學六年級的水壺,還有小學全學年的成績單的紀錄簿、童玩、民藝品、早期的生活用品等。

L展間陳列出是藝術家陳春祿的珍貴收藏品,,而他的收藏源自於他的童年。
這一幅採用多款褪色黑膠唱片製作而成的《20Record》成為本次展覽的主視覺。

這些有記憶點收藏品,最後會變成創作中的素材。此外,而其父親又對他影響甚深,所以他的創作裡面有很多是跟父親關係的回想,最後才是延伸至家庭。像是他收藏了大量的黑膠唱片,就是早年藝術家陳春祿的父親帶領接觸,進而成為他成年時也熱愛古典音樂的黑膠唱片。

櫃子裡擺放了充滿記憶點的收藏品,最後全會變成了創作中的素材。
展覽櫃中除了黑膠唱片,另有童玩、民藝品、早期的生活用品等,其中一款是他小學六年級的水壺。

我們來到一件作品前,這幅作品靈感來自於陳春祿一件收藏品「臺南餅舖的西餅禮盒」這盒餅是台南茂昌餅舖喜餅的封面,這件作品也讓他回憶起,其父曾跟他說過,當年他們結婚是沒有舉行婚禮,因此,陳春祿就創作出這件充滿歡樂的作品。

陳春祿的收藏品為「臺南餅舖的西餅禮盒」也成為他後來創作的靈感來源。

在從這件作品上,可見到陳春祿的父母結婚照,這件作品為拼貼的視覺作品,陳春祿把所有的收藏品全都拍起來然後去背後組成的創作。除了沿用了喜餅的形式,他還將右上角放上父親的姓氏,左上角是母親姓氏,整張創作感覺非常歡樂熱鬧,色彩豐富,對他具有深沉意義。

這件作品除了「臺南餅舖的西餅禮盒」更堆滿了陳春祿童年收藏的回憶點滴。
此件作品名為《33祭》,取材除了廟宇另有康樂臺或布袋戲的舞台的色彩。

另一件作品《如歌》則是陳春祿感嘆童年一去不復返的創作,他藉由一款輪轉及音樂的播放,讓他回到那個時空,畫面中就像進入了哆啦A夢的異次元空間。這件作品可見到大量去背的收藏品同時出現在上端,他讓視覺性跟音樂性成為完美結合,最後產製出如此精采的創作。

感嘆童年一去不復返的陳春祿,創作出作品《如歌》是一件視覺性跟音樂性成為完美結合。

另一幅作品為《36樂園》,這幅作品中的圓盤型為一款復古遊戲機,陳春祿想像成摩天輪然後,它有很多背景都是取自廟裡的那個康樂臺或是布袋戲的舞台,畫面裡面也出現了收藏櫃內的酷斯拉以及塑膠娃娃。

作品為《36樂園》中的圓盤型為一款復古遊戲機,一旁另有收藏的復古公仔圖案。

啟蒙與詩意《風》與《冥色呼吸》的深層探索

接下來我們走回陳春祿較青年的年代,此展覽廳為k子題為(「哲思∞啟蒙」)。這個展間為單動線,裡面共有黑白的《冥色呼吸》及彩色的《風》兩個系列創作。湛文甫說,藝術家陳春祿是在世新畢業後去工作之後,才到日本念寫真放映。

展覽廳為k主要展示黑白的《冥色呼吸》及彩色的《風》兩個系列創作。
陳春祿正在日本學攝影當時MOMA在辦的一個展覽「The Family of Man」,對他啟發性很大。

眼前的《風》系列就是比較浪漫又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為了紀念陳春祿的爸爸。這些作品是從他去日本留學到他回國時,那一段時間的作品,大概四十多張。當年,陳春祿正在日本學攝影,學的是放映技術,當時MOMA舉辦了一個展覽「The Family of Man」,對他啟發性很大,是臺灣當代當時那種唯美跟沙龍的為主的作品,而且作品也都是用詩句來代表,是非常有詩性的一個展覽,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後來創作方向。

《風》系列就是比較浪漫又詩性的一個表現,目的也是為了紀念其父親。

那也讓陳春祿重新思考說:「攝影所謂的清楚是什麼?攝影的清晰度代表的又是什麼?因為他的學習歷程裡,攝影的清楚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表達意念上清楚的話,那他畫面的焦段也需要這麼精準嗎?所以這是他挑戰的第一件事情。」因此,陳春祿對於「風」這個命題,他想像有冷冽的風、有暖和的風、有日本的風及臺灣的風的不同呈現方式,這系列陳春祿全都以定焦鏡拍攝,他更刻意用脫焦晃動及慢動作來表現出風的一種質感,來表現出風跟移動的那個感覺。

陳春祿刻意用脫焦晃動慢動慣表現出風的一個質感,來表現出風跟移動的那個感覺。

展間內的黑白攝影作品名為《冥色呼吸》。湛文甫補充說:「當年陳春祿他回來台灣的時候,開始創立自己的放映公司,剛好有一個機會到師範大學擔任攝影社的老師。他思考該如何教育學生?他覺得攝影的技術是可以慢慢培養,但是攝影的觀念養成是非常難,所以他選擇了破除攝影觀念為主的一個教學模式。」

黑白攝影作品名為《冥色呼吸》他覺得攝影的技術是可以慢慢培養,但攝影的觀念是非常難養成,所以陳春祿選擇了破除攝影的觀念為主的一個教學模式。

陳春祿要學生靠著身體的移動去取景,去捕捉樹木的質感跟光影變化,這叫做「呼吸」跟「吐納」,所以他把這個叫做《冥色呼吸》。這是一個他對於學生的一個教材,他要告訴學生說,或許你所擁有的攝影設備都是基礎的,但其實攝影是要靠你的移動、靠你的觀察及靠你對於命題的想像,你能捕捉到的到底是什麼呢?這一點也留給寫愛攝影者去思考。

陳春祿要學生靠身體的移動去取景,去捕捉樹木的質感跟光影變化。

無相機攝影的《開天》系列技術實驗與內在宇宙

最後我們來到展間M子題為「差異∞ 重複」,這裡陳列出陳春祿《開天》系列,也是他在臺灣攝影界整個發展脈絡裡面比較知名的系列,也是相對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作品。走入展間前,會先看見模擬暗房燈,湛文甫解釋說:「因為紅光會影響觀看作品,所以展間裡燈光都是用來點綴使用。」

走入展間前,會先看見模擬暗房燈,但因為紅光會影響觀看作品,所以展間裡燈光都是用來點綴使用。

湛文甫說「開天系列」有一個跟陳春祿生命也有很密切關係的原因是,當時為公司草創的階段,所以原則上,他那些浪漫的那些拍攝手法都已經無法實現。他已經被工作綁架住,他沒有辦法再去拍照,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放映,所以他對攝影是非常熟悉又陌生的一個狀況。而「開天」系列就此發展出來。可分為一部曲、二部曲、三部曲。就是開始從抽象的畫面變成具體畫面。開天總共46件作品,全部都被南美館收藏。

陳春祿的「開天系列」為「無相機攝影的作品」是單純的依靠底片的顯影跟放映來做暗房處理的。

由於陳春祿已經無法再拿著相機去拍照,但他依然在做攝影的工作。因此,他的開天系列就此開始發展。那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開天系列是陳春祿做「無相機攝影的作品」,無相機攝影的作品就是他的畫面不是用相機去拍出來,也不是去翻拍現成物拍出來再加製的,他是單純的依靠底片的顯影跟放映來做暗房處理,那這裡面有一些很微妙的時機點。

由於無法再使用相機來攝影,陳春祿改由底片的顯影創作出繽紛的世界。

陳春祿直接用底片去顯影,因為底片層就有四個顏色,那不同的底片的侵蝕程度就會造就不同顏色的顯現狀態。因為頗具實驗性,他也很好奇哪一些底片可以被侵蝕出這樣的樣態?那根據他的一個測試,只要是日製的底片在那個時候都能被侵蝕,都能展現出這樣的樣態。

陳春祿藉由底片去顯影,底片因侵蝕程度造就不同的顯現狀態。

因此,我們可以看編號,編號越前面的就是相對早的作品,所以觀者可以看到早期的開天系列,是黑色的部分比較比較多,所以才會說像是宇宙,但後面一些的作品也有分階段。陳春祿想像的神話世界天是黑的,就是混沌之際的那個感覺,後面創作是添加越來越多文化的符號象徵。

藉由作品上的編號,觀者可以知道編號越前面的就是比較相對早的「開天系列」。

接下來,陳春祿也採用他的好朋友攝影師林天福的作品,這位攝影師是長期去中國拍攝少數民族的攝影師。他拍了很多中國人文的一些畫面,因此,他後面有出現的神像跟具體的具像畫面,都是引用林天福的照片再去做重複曝光的創作。

陳春祿的開天系列後期也加入好朋友攝影師林天福的作品,創造出疊影效果。

同時也衷情攝影的湛文甫說:「陳春祿的開天系列像在做食物料理,除了將底片依侵蝕層次不同所創作的效果外,再加上他的放映手法技巧,如搓揉或捏打,就能有各種的顯現,所以後期的顏色才會變得這麼複雜。」

陳春祿的開天系列像在做食物料理,除了將底片依侵蝕層次不同所創作的效果外,再加上他的放映手法技巧。

我們來到一幅名為《爸爸捕魚去》的作品前,湛文甫說這件highlight的作品需要特別推薦,因此,給它一個劇場光線。作品名為《爸爸捕魚去》也是老師多年的收藏,倘若只單純從畫面來說,不知道老師想表達的意涵為何?其實,這是一件想像的創作。因為陳春祿的父親並不是漁夫,他只是借用〈爸爸捕魚去〉這首童謠,來回想出他第一次覺得失去爸爸的危機感,藉由那種濃厚的焦慮感來顯現他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名為《爸爸捕魚去》的作品,天空是令人感到喘不過氣的厚烏雲,藉由那個焦慮感來顯現他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跨足AI與宗教象徵「廟可廟」系列

再往展場後方走會來到陳春祿最新系列「廟可廟」,這系列是他想表達佛道教在台灣是頻繁跟充斥,陳春祿認為有一種所謂的神性存在,所以在裡面的畫面,他都會去找尋一個故事,做一個會合與結合,至於廟裡面的元素取自於全台灣各地的廟會。這幅《代天府》創作可見到陳春祿開始運用AI技術,是運用代天府牌坊再加入運用AI做出來的兒童版的神獸跟靈獸,充滿魔幻色彩,《代天府》主要想傳達的是爸媽都希望小孩成龍成鳳的殷勤期盼。

這幅《代天府》,這是運用代天府牌坊再加入運用AI做出來的兒童版的神獸跟靈獸。

另一幅創作名為《十九龍柱》,陳春祿選用臺灣一些特殊廟宇的造型入畫,在畫面中可見到一座罕見斗笠造型的廟宇,背景即為康樂臺的背景,另有多條龍騰空飛起,他再添加霧氣來帶出氛圍,至於後方的瀑布來自於龍山寺,最前方的鞭炮意象則是來自炸寒單,同時有多位神仙現身。

陳春祿選用臺灣一些特殊廟宇的造型創作出《十九龍柱》,至於後方的瀑布來自於龍山寺。

接下來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十八層地獄》,構圖主要來自台南麻豆代天府的「十八層地獄」場景,除了有閻羅王、地藏王菩薩及還有多位受刑的犯人,畫面驚悚中帶有些趣味感。

令人震撼的《十八層地獄》構圖主要來自台南麻豆代天府的「十八層地獄」場景。

最後會來到一幅名為《31神龕》的作品,這幅神明廳創作跟他童年喜愛畫畫有關,中間處除了能見到陳春祿親筆手繪的關聖帝君的神像外,兩側皆為使用AI繪製的龍與虎,最上方是使用他所收集的神像公仔做製作的畫面,整體畫面充滿了童趣與想像。

名為《31神龕》的作品,這幅神明廳作品跟他童年喜愛畫畫有關,能見到陳春祿親筆手繪的關聖帝君的人像。

在即將步出展覽廳時,還會見到陳春祿語錄說:「我的創作緣於我的收藏,我的收藏源自我的童年。」也為整個場展覽的註腳。走出展場外頭時,更會看見玻璃窗上貼著《代天府》的巨幅輸出作品,這裡也成為這場展覽觀者最適合的打卡地點。

玻璃窗上貼著《代天府》的巨幅輸出作品,這裡也成為觀者喜愛的打卡地點。

看完了三間展廳之後,記得來到沙發區欣賞專為「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拍攝的紀錄片,紀錄片是由知名紀錄片導演顏蘭權領銜的無米樂影像工作室所執行,片中可見到陳春祿介紹自己生平及他走訪各大廟宇取景的情況,也會讓觀者對於藝術家陳春祿有更深刻的了解。

紀錄片是由知名紀錄片導演顏蘭權領銜的無米樂影像工作室所執行。
紀錄片中可見到陳春祿介紹自己生平及他走訪各大廟宇取景的情況。

目前南美館總計有95件陳春祿作品,包含全系列的《開天》(49件)與《收藏童年》(46件),為國內典藏此兩大系列最完整的館舍。本次展出件數共計78件,包含典藏品40件與陳春祿借展38件。

學者姜麗華研究指出,陳春祿創作系譜可分為「仿造—塑造—製造—構造—捏造」五大階段。

【展覽資訊】「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
展出時間:2025/04/3~2025/08/17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K-M
展覽官網: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592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