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組藝術家走入市場與商圈!當代館2025年街區藝術計畫「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12年起推動「街區藝術計畫」,長年致力於讓藝術走出館舍,進入人們的日常場域。透過與街區居民、商家及公共空間的交流,藝術不再只是被動觀看的展品,而能與生活交織出新的火花。2025年度計畫以「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為題,於9月27日至11月23日登場,由走路草農/藝團(黃至理、陳漢聲、劉星佑)策畫,邀集六組藝術家,將當代館周邊的市場、商圈與街巷,轉化為一座開放而流動的「典藏庫房」。

「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開幕記者會貴賓合影:黃文彥副執行長、潘姿伶校長、建成國中教師、策展團隊及參展藝術家

這一構想源於2019年的街區藝術計畫。當時,藝術家劉紀汎與劉紀彤與中山市場的店家合作,雙方持續互動至今,長達六年的交流讓人重新思考「典藏」的意涵。策展團隊指出:「我們希望討論的不只是作品如何存在於街區,而是街區如何成為記憶的容器。每次創作,不僅是作品的生成,也是事件的參與與社群的書寫。典藏不一定只能在美術館倉庫中,街區裡的人情、故事與時間的累積,本身就是最珍貴的收藏。

策展團隊走路草農/藝團(黃至理)導覽作品

藝術化為街區的集體記憶

今年的展覽範圍涵蓋歷史悠久的中山市場、熱鬧繁華的中山商圈,以及美術館周邊特色鮮明的店家。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語言與媒材,回應街區的文化紋理。

劉紀汎x劉紀彤《市場五四三》再次走入中山市場。

劉紀汎與劉紀彤延續2019年的合作,推出《市場五四三》,再次走入中山市場。他們透過繪畫與口述訪談,將攤商與訪客的互動轉化為具象作品,書寫屬於街區的集體敘事。李珮瑜則攜手老字號「新雅典美髮院」,透過現地裝置與工作坊,營造出美髮院獨特的時空氛圍,讓觀者在感官與身體的參與中,感受歲月沉澱的溫度。

李珮瑜則攜手老字號「新雅典美髮院」,透過現地裝置與工作坊,營造出美髮院獨特的時空氛圍。

石梓廷則帶來兩件作品,位於心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的《M00 – roll》,以雙手捲曲塑形金屬剩料,形成不斷搖晃的螺旋結構,象徵公園的生命能量,也暗示周邊曾經的工業產業歷史。另一件《右左》則從工地施工者專屬的手寫符號獲得靈感,將符號轉化於變電箱表面。觀者若透過拍照並翻轉影像,能在隨機筆跡中辨認「右」與「左」,進而展開一場關於方向與閱讀的遊戲。

石梓廷則帶來兩件作品,位於心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的《M00 – roll》,以雙手捲曲塑形金屬剩料。
《右左》則從工地施工者專屬的手寫符號獲得靈感,將符號轉化於變電箱表面。

影像、出版與商圈文化的再詮釋

除了市場與公共空間的裝置創作,藝術家也以影像、出版和商業文化回應街區典藏的可能性。孫知行的《當廣告到來時》直接投放於新光三越南西一館「光之舞廣場」的巨型LED螢幕,播放專為「放空」與「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巧妙模糊了廣告與正片的界線。

孫知行的《當廣告到來時》直接投放於新光三越南西一館「光之舞廣場」的巨型LED螢幕,播放專為「放空」與「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

陳世育的《街區複寫紙》透過游擊式訪談與小報出版,重溫歷年街區藝術計畫的軌跡,逐一清點作品設置的地點與記憶,將無形的歷史累積轉化為文字與影像的檔案。郭品君則關注觀光、消費與自拍文化,她在老爺會館台北南西創作《鴻運當頭風生水起招財風水珍奶Welcome to Taiwan圖》,把旅館客房轉化為攝影棚,營造一種既似祝福又帶有行銷語境的場景。

陳世育的《街區複寫紙》透過游擊式訪談與小報出版,重溫歷年街區藝術計畫的軌跡。
郭品君《鴻運當頭風生水起招財風水珍奶Welcome to Taiwan圖》

同時,她也在獨立小店PAR STORE打造《品品の紀念品小舖~中山區最棒ㄉ伴手禮~》,觀眾可在購買與收藏的過程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自拍」成為最佳典藏時,街區也隨之化為展場。

郭品君《品品の紀念品小舖~中山區最棒ㄉ伴手禮~》

館校合作:學生參與街區書寫

「當街典藏展」也延伸至館校合作。當代館與建成國中共同推出成果展,邀請藝術家莊禾與陳仰德、張巧明、藍凱琳三位教師合作,帶領九年級學生創作《漂流地圖》。學生以街區觀察為起點,發展角色設定並繪製動畫,最終完成一幅熱鬧有趣的虛構街區地圖。這不僅展現了學生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也讓下一代以自己的視角參與街區記憶的典藏。

當代館與建成國中共同推出成果展,邀請藝術家莊禾與陳仰德、張巧明、藍凱琳三位教師合作,帶領九年級學生創作《漂流地圖》。

延伸活動:工作坊、講座與導覽

展覽期間,當代館安排多場延伸活動。李珮瑜將帶領民眾體驗纖維與土漿從柔軟到成形的過程,探索日常痕跡的轉化;劉紀汎與劉紀彤則會邀請參與者走入中山市場,以繪畫或文字記錄市場的風景與人情。此外,陳世育將與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建成國中教師陳仰德進行對談,探討藝術如何介入社區、形塑文化與帶來改變。

莊禾x建成國中九年級全體學生《漂流地圖》

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不僅是一次藝術展覽,更是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社群的集體實驗。當街區本身成為保存故事與人情的容器,典藏便不再局限於美術館的倉庫,而能在生活的肌理中不斷被更新與重現。更多活動訊息與報名方式,請參考當代館官網公告(https://mocatpe.tw/ca04MyyQv)。

「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不僅是一次藝術展覽,更是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社群的集體實驗。

系列活動 (以下活動請事先至當代館官網報名及查詢)

第二場|市場五四三報你知
時間|11/08(六)上午場10:30-12:00;上午場14:00-15:30
藝術家|劉紀汎×劉紀彤
對象|8歲以上民眾(12歲以下需家長陪同)
辦法|免費參加,每場次限額15名,需事先報名

【展演講座】街區藝術的公共性與多重挑戰
時間|10/04(六)15:00-16:30
主持|陳世育/本展藝術家
講者|洪宜玲/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
陳仰德/臺北市立建成國中視覺藝術老師
辦法|免費參加,需事先報名

【策展人導覽】走路草農/藝團
時間|10/11(六)15:00-16:30
辦法|免費參加,限額15名,需事先報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