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十五週年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壓軸大展,以「萬物皆連結」展開沉浸式宇宙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2025年10月4日至2026年1月11日推出年度壓軸大展,邀請成軍十五週年的臺灣當代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舉辦個展《宇宙寫生》。展覽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集結十四件舊作的全新詮釋與一件全新創作,透過沉浸式空間、跨媒體裝置與運算技術,構築深刻的感官場域,喚起觀眾對環境的珍視與對未來的想像。

跨界共創十五年 回望與前行的創作旅程
豪華朗機工由張耿豪、張耿華、陳乂與林昆穎於2009年共同創立,以跨界協作為標誌性手法,融合音樂、科技、文本、影像與裝置,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彙。團隊從自然與生活經驗汲取靈感,並以創作回應公共與社會議題。十五年來,持續在實驗與實踐間推進,形成兼具連結與共創精神的群體創作模式。

當代館館長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文彥表示:「豪華朗機工以跨界共創為核心精神,本次展覽不僅重新詮釋多件深植觀眾記憶的經典作品,也展現當代藝術中協作與實驗的能量。適逢當代館將於2026年迎來二十五週年,能與如此具代表性的臺灣藝術團隊合作,別具意義。」

豪華朗機工也分享:「十五年的創作旅程裡,每一次合作、挑戰與轉變都成為養分,讓創作更貼近生命的體悟。這次個展不只是回望,也是前行,舊作重生、新作誕生,如同生命持續向陽流動。我們希望觀眾能在《宇宙寫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共鳴。」
三大層次交織 勾勒人、環境與宇宙的連結
展覽以「連結的生命」、「記憶的物件」與「凝視的宇宙」三個層次構成,橫跨裝置、繪畫、雕塑、錄像等多元媒材,呈現人類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深層關係。

在入口形象區,作品《四合》以緩慢律動的燈光迎接觀者,四根燈管彼此獨立卻相互牽引,象徵團隊四位成員的節奏與能量;《游泳》以白光波浪喚起生命循環的感知;《風場II》則以風的數據轉化光影,創造如呼吸般的人工風林。《在屾》以鋼筋廢料重構山的意象,反思自然災害與人為開發;《雨霾II》用撿拾的海廢構築海面景象,隨律動發出如陣雨般的聲響,喚起台灣人共同的感官記憶。《冷凝》將冷氣銅管與羽毛並置,呈現冰冷與柔軟的對話,象徵氣候變遷下的張力。

記憶的軌跡 在光影之中穿越時間
《15年工作室》以繪畫與投影重現三個過往工作場域,熟悉場景被轉化為帶有距離感的幻想空間,觀眾隨光球遊走於畫面間,沉澱於團隊十五年的創作記憶。「照顧計畫」系列則延伸2006年在當代館展出的《啄木鳥》,以影像與訪談呈現鳥與樹木共生的意象,是展覽中唯一直接「現身說法」的篇章。

2010年誕生的《日光域》於展覽推出全新版本《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回收平板電腦為光源,映照當代人被網路與演算法環繞的處境;2019年與音樂人魏如萱、鳳小岳及音樂總監陳建騏合作的《很難很難》也在當代館原地重現,光與音樂交織出生命誕生與離別的對話,讓觀眾在溫柔的光點中重溫記憶。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回溯十五年前的集體創作計畫,以37,200位孩童描繪的飛翔夢想為起點,藝術家再次展開鳥圖紙,重組「天氣鳥」,象徵自由與勇氣不因時代而止步,現場也開放觀眾加入「天氣團」,為小鳥繪上彩翼。


展覽終章《宇宙201》 以科技織就詩意宇宙
展覽尾聲,《宇宙201》結合《生光》、《物林》、《手識》三件作品,構築一個會呼吸的宇宙場域。《生光》以聲音與光的震動邀請觀眾開啟感官;《物林》以漂流木打造圍繞的森林;《手識》則以生命手勢與光場互相牽引,象徵人類意識與自然宇宙的交融。這三件核心作品以詩意的現實幻境,展現科技中的溫度與靈性,也寄託對已逝夥伴張耿豪的深切思念,成為展覽最深沉的一筆。

教育活動延伸展覽想像
展覽期間,當代館將舉辦多場教育活動,包括涵蓋科技藝術、詩性美學、團隊共創與文化共生的講座,以及感官工作坊、親子活動與導覽,邀請各領域專家與觀眾共築想像宇宙。活動詳情與報名請見當代館官網公告(https://mocatpe.tw/ca04mzE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