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盛大開幕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Precarity)」,即日起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駐米蘭臺北辦事處總領事林讚南、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選委員吳光庭及漆志剛、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蘇孟宗及參展團隊等出席盛會。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與開幕貴賓及策展團隊大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時表示,去年臺灣也與法國波爾多建築文化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展現臺灣文化的國際行動力,更為未來長期合作奠定基礎。期待透過策展交流、專業人才對話,建構屬於臺灣也屬於世界的建築文化平台。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說,國美館作為文化部轄下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策展的重要平台,始終致力於將臺灣的文化內容推向國際,拓展與世界的深層對話,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展之一,是臺灣在國際上持續發聲的重要舞台,期盼透過臺灣館的呈現,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文化智慧與建築設計思維。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光明燈牆局部。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並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提供參訪者深入探究。另一側亮點裝置「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_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時間:5月10日至11月23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