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身分、身體與科技邊界!臺北藝術節五檔跨域大作 開啟「超限動」旅程
第27屆臺北藝術節自9月11日盛大登場,今年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題,推出五檔跨域創作─《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旅行的舌頭》、《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與《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主創團隊以演出片段與創作分享,率先揭示作品核心。從身分與記憶、身體與科技,到家庭倫理與生命本質,藝術家們跨越舞蹈、劇場、影像、裝置及實驗展演,呈現當代表演藝術如何回應當代世界的多重現實。
》在疫後帶來的反思與啟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jpg)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
日本表演團體「剛左小組」(contact Gonzo)攜手藝術家 yang02,共同創作《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9月13、14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登場。作品聚焦「人機協作」,提出核心提問:當人類難以預測的身體行為,遇上試圖以演算理解世界的 AI,將碰撞出怎樣的化學變化?舞台上,剛左小組以融合格鬥與武術的即興身體互動展開激烈對抗;同時,yang02 所設計的機器夥伴即時捕捉並轉譯動作為文字。AI 的誤讀與偏差不再是錯誤,而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反過來影響表演者的臨場反應,使現場成為人與機器共同生成、持續變動的創作場域。
.jpg)
-1.jpg)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
德國導演蘇珊娜.甘迺迪與跨領域藝術家馬庫斯.塞爾首次合作,於9月12、13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帶來《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舞台上,一位網紅 ANGELA 的日常從醒來到入睡,涵蓋出生、生產、衰老與死亡;夢境、聲音與思緒化為具象投射,反映如同發炎般持續不安的身心狀態。ANGELA 的腦海與軀體既是場景,也是舞台與地景;觀眾隨之進入一個後人類意識的奇異迴圈,直面數位時代的焦慮與內在幽影。


《旅行的舌頭》
由導演李銘宸、作家温又柔、導演張碁(Jang-Chi)與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共同創作,《旅行的舌頭》延伸自2024年「流行群島」計畫,將於9月12至14日於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上演。作品以「食物」為線索,從鮒壽司到菲律賓 Buro,從母親的家常味到實驗料理,食物記憶交織著遷徙、貿易與歷史流動。藝術家們在其上擺放味覺與記憶,邀請觀眾在現場遊走、旁觀甚至參與「品嚐」,在鹹甜酸苦鮮的交錯中,感受食物蘊藏的個人與集體記憶。


《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
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與日本藝術家松本奈奈子攜手創作《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9月12至14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練場演出。作品源自跨國田野調查,結合日本傳說「山姥」與泰雅女性聚落「迭瑪哈霍伊」,以女性與酷兒的視角重構山域想像。舞台上,松本以肢體詮釋妖怪「百魔山姥」,林安琪則以極簡場景勾勒山的輪廓,幻化成既魔幻又真實的地景。透過傳說與敘事的重訪,作品開啟跨文化交流,也為女性與酷兒賦權。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繼《家庭浪漫》、《祖母悖論》與《三生萬物》,洪千涵、洪唯堯與曾睿琁再度合作,以《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探索家庭與生育的複雜關係。演出將於9月12至14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作品延伸「Family Triangle」概念,將姊弟、妻妻與姻親的真實連結搬上舞台,直面提問:若姊姊向弟弟借精,與伴侶共同孕育下一代,這樣的選擇是否成立?演出從姓氏、血緣、愛與身分層層推進,不僅揭示家庭關係的張力,也折射出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根本課題。
.jpg)
.jpg)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