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閱讀、旅行與烹飪的生活—詹宏志的美學實踐

文/吳姿瑩•圖/詹宏志 來源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生活工藝誌》

疫情期間,中央書局首場的「週三讀書會」由詹宏志導讀《魯賓遜漂流記》。這本300年來從未絕版,超越時空與讀者共鳴的小說,講述魯賓遜遭遇船難後在一座熱帶小島求生的故事,描寫他如何運用現有材料與島上資源,以手造物解決生活所需,重建文明世界。正值全球疫情肆虐,百廢待舉的「魯賓遜時刻」,詹宏志以這本書鼓舞人心。

詹宏志沉浸閱讀中(圖/聯合報)

閱讀中的工藝情境
  這次的訪談以《魯賓遜漂流記》的分享作為開場,詹宏志提及書中的一段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魯賓遜在島上的生活較為穩定之後,開始著手一件大事──製陶。他花費一番功夫找到適合的黏土,一開始只是把土坯放在烈日下曬得堅硬,但這樣的土器還不能盛裝液體承受火烤。後來魯賓遜在烤肉的餘燼裡發現黏土質變成陶的關鍵,一塊被火燒得堅硬如石,呈現磚紅色的陶土碎片。魯賓遜不懂窯爐原理,只能露天野燒。根據先前日曬土坯,乾燥過快導致破裂的經驗,他知道升溫過程必須小心翼翼,又發現含砂量較高的罐子在高溫時會開始融熔,表面出現一層玻璃質釉面,但若繼續加溫就會坍塌,最終學會控制溫度,成功做出一口鍋子,煮出美味的羊肉湯。「這是在經歷一個過程」,經歷物品被製造出來的過程,以及文明因為工具(鍋子)而躍進的過程,「剛開始人類只能以炙燒烤熟食物,要到一千多年後的宋朝,出現工具才有炒的技藝,這已經是高科技了。」烹飪的方式從炙烤、燉煮,乃至翻炒,在中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演進。

2021年4月於臺中中央書局舉行「作家晚餐」

  書裡的另一個故事是魯賓遜以巴西人稱為鐵樹的木頭製作鏟子,挖深岩壁,拓寬居住的空間。一開始,對於怎麼製作一把鏟子毫無頭緒。但「他在文明世界裡使用過鏟子,記得它的樣子,就可以重建出來。」無論是魯賓遜的鏟子,或是詹宏志一直試圖重建妻子王宣一宴客時出現過的數百道菜餚,只要記得那個樣子或味道,就有可能再做出來。

2014年在非洲納米比亞Swakopmund 外海,與 不怕人的 pelican(鵜鶘)。
2014年在非洲Coastal desert(納米比亞,海岸沙漠)

食譜激勵了我
  從不會燒開水到能一次輕鬆駕馭三口爐火,詹宏志回顧踏入廚房開始做菜的契機。剛離開出版社工作,他就食譜做研究,起初也只是從一位編輯的角度思考,選書、選角(作者)、選題材、市場評估、讀者喜好,並沒有進廚房實際操作的想法。但在看了數百本食譜後,尤其是Julia Child等名廚的著作,如同閱讀大量攻略,對菜餚背後的文化故事、做菜的步驟算是很有概念,看著食譜照做似乎不難,受到食譜的激勵,詹宏志開始做菜。

  他身邊的女性各個都是烹飪能手。有一個能在困頓生活中,發揮創意把許多人眼裡稱不上食材的鳳梨皮、蘿蔔皮煮得有滋有味的母親,長大後的孩子仍舊回味無窮。出身浙江海寧望族的岳母和妻子,她們的料理品味是深植在基因裡的家學淵源。詹宏志做菜採取不同的策略,從遙遠的歐陸料理下手,「沒有比較的基準」,容易贏得讚美,在維持住自信心的前提下進步成長,後來甚至提議「讓我來做年夜飯」,掌廚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隨著廚藝慢慢進步,妻子批准丈夫可以在「宣一宴」上端出一、二兩道菜餚試試。

飲食生活美學實踐
  設宴如同為文架構,起承轉合皆精心布局,詹宏志閱歷豐富,博學多聞,常為「宣一宴」貢獻點子,增加宴會的豐富與多樣性。設宴請客成為夫妻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研究發表會。美食常是詹宏志旅行的主題,出發前做足功課,到目的地參訪餐廳食肆、品嚐美食佳釀、見學烹飪課程、採買香料乾貨……回國後將異國的閱歷,凝縮在一道一道菜餚裡,如人類學家田野調查的成果,他在《旅行與讀書》中記述遊歷印度的篇章提及:「料理恰巧又是文化中最有趣又最能參與的一環,只要拿起一支湯匙,我們就參加了他。」那些菜餚點心,有復刻,也有受到啟發的新創,夫妻倆的料理也從原生家庭拓展出來,不斷地重組、堆疊、演化,構成自家的滋味。

  為賓客打造一段難忘美好的時光,光是備料就得奔走三、四座菜市場,如同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情景與氣勢。食材、香料從源頭找起,常去的市場都有熟悉的攤販,可以掌握食材的來源、鮮度與確切的部位;離家不遠的建國花市也可購買還是鮮活植株的香草;醬油一類的調味料,即使不是自己親釀,也會到釀造工坊實地瞭解原料與製程。

  隨著宴客的經驗值遞增,照顧細節的能力也隨之擴展,出國旅遊尋覓適合的餐具,行李沉重也不辭辛勞,美食美器交相輝映,總令賓客驚艷不已。慢慢地,詹宏志也會從友人那收到餽贈的餐具。到上海進行「宣一宴」時,一位中國陶藝家朋友,特地為「宣一宴」的招牌菜「紅燒牛肉」特製器皿。

2016年2月於臺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舉辦「復刻宣一宴」,宴席中的菜單以及王宣一所著《國宴與家宴》一書,讓賓客深入宴飲文化。

  提及器皿的使用原則或擺設美學,如清涼感的菜餚就用玻璃容器裝盛、質樸的料理要搭配質樸的器皿,不適用太過精緻的餐盤。詹宏志還特別提到:「大盤子很重要,並不是要把菜放滿,大盤子具戲劇性和節慶感,是氣氛營造的要角。」盤子如同一塊畫布,畫布不夠大,菜餚在盤子上的構圖就顯現不出來。

  某篇採訪詹宏志的報導裡,有張照片是「紅燒牛肉」,以日本愛知縣瀨戶燒名釉御深井(おふけ)的碗盆盛著,這個器皿可能是日常購物的意外邂逅、旅遊的吉光片羽,親友饋贈的愛與關懷……如同料理,器皿也乘載著故事與閱歷。臺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復刻宣一宴」使用的規格化純白瓷器,雖然雍容大器,但詹宏志家裡那些各具特色不成套的器皿,使用時所召喚出稍縱即逝的回憶片段和旅途經驗分享,是米其林餐廳難以復刻的。

生活中盡顯工藝之心
  烹飪是透過勞動、手作和手藝,創造可以品嚐的藝術品,主人的款待、盛宴中的人際互動,日後都成為賓客傳誦再三的話題,使人感覺幸福。這內涵與工藝如此相似,透過匠人的手藝與心意,誕生了具實用與設計之美的創作,在日常中陪伴我們。愛喝咖啡的詹宏志笑著分享:「器皿帶來儀式感,喝咖啡的時候就是要用這一個杯子。不小心損壞也會感到傷心,即使日後再遇見一模一樣的杯子,也不再是同一個,就像小王子與狐狸的豢養關係。」

  閱讀、旅行、美食,形塑了詹宏志的生活美學,在旅行中、烹調中、品嚐中、寫作中、閱讀中,處處盡現共通的工藝之心,那是踏踏實實的技藝磨練、真真切切的待人接物、追求極致的頂真精神,這工藝之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理想與美好,如同魯賓遜荒島生活的漸入佳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