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企劃「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9月8日開放報名!兩廳院「青銀共創」串連世代,以藝術展開跨齡對話
當物件不再只是物件,而是承載記憶的容器,它便成為世代之間的共同語言。國家兩廳院2025年樂齡計畫「青銀共創」,首度將場域移至劇場後台的佈景製作室,邀請18至35歲青年與55歲以上樂齡族群,共同打造一只只「人生道具盒」。在為期四週的課程中,參與者從拼貼、觀察到共創,將生活片段化為具象作品,透過分享故事與交流觀點,讓藝術不僅活化感官與心智,更成為跨世代理解彼此的橋樑。
.jpg)
「青銀共創」由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引導,透過字卡啟發創作,如「釋放」、「迷惘」、「選擇」與「受傷」等詞彙,成為對話的起點。一組學員以「選擇」延伸至婚姻議題,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命故事。課程中,參與者先以五感描述作品,再由創作者揭示背後意涵,避免先入為主,也開啟了更真誠的傾聽。最終誕生的「人生道具盒」,宛如縮小的舞台或人生行囊,盛裝著不同世代的記憶與理解。

在課程尾聲,青年參與者分享,自己原本不習慣深度交流,卻在這次計畫中感受到思想交換的價值;另一位青年則體會到「即使觀點不同,也能在作品裡各自保有自己」,讓差異轉化為共存的力量。對樂齡參與者而言,這段經驗更顛覆了他們對世代合作的想像。「如果換成我兒子,可能早就爭吵了,」一位長者笑說,他學會了協商與妥協的重要;另一位則坦言,原先擔心被貼上「老人」標籤,卻在過程中驚喜地發現與青年能激盪出共鳴。
擔任導師,以十二張字卡引導學員投票並分組,如「釋放」、「迷惘」、「選擇」、「受傷」等詞成為創作起點。(攝影_周嘉慧).jpg)
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指出,今年的計畫跳脫以往以演出為主的模式,改以實體製作結合場館空間與物件記憶,讓跨世代交流更具體而深刻。「佈景製作室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這次更成為世代共享生命經驗的創作場域。」她表示,參與者不僅製作了一件物件,更透過過程重塑了彼此的關係。

「青銀共創」是2025樂齡計畫三大子計畫之一,呼應高齡化社會中的代間溝通課題。今年上半年,「青銀有約」已結合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三場跨世代體驗,透過《紐約探戈三重奏》、《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嗨姆雷特》等演出,延伸至關於關係、死亡與共融的討論。
.jpg)
延續這股力量,全新企劃「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11月登場。活動將帶領參與者欣賞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作品《再見狗日子》,並在藝術家王宇光與陳韻文的引導下,透過一天完整的議題工作坊,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展開價值觀的辯證與世代對話。報名自9月8日起於兩廳院官網開放。
.jpg)
國家兩廳院自2021年推動「青銀共創」,以藝術為媒介搭建跨世代合作平台。今年計畫能順利推進,感謝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統一證券及國泰人壽的支持。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多年來關注高齡藝術參與;統一證券連續兩年投入跨世代交流;國泰人壽則自2024年起將樂齡議題列為年度倡議重點,推動更多共融可能。正因企業與文化機構的攜手合作,兩廳院得以持續邀請不同世代走進劇場,在藝術中尋找彼此的連結,共同書寫屬於每一代人的公共記憶。
